中國名人長壽秘訣和養生技巧

古代養生

【1.姜太公垂釣養生】

姜太公,名呂尚、呂望,為齊國的開國之君。由於建立了奇功異勳,又是長壽者,姜太公漸漸地被尊奉為能祛除百病百災、福佑民眾的神,所謂“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

⊙呂尚因德高望重而又高壽被尊為“姜太公”。後人總結他養生的秘訣是“動靜結合,天人合一”,而這一秘訣集中體現在他的垂釣中。

⊙姜太公將釣魚作為養生之術。他幾十年如一日,只要一有空便持竿傍溪,靜觀天水一色。釣魚實為形式,他那無餌直鉤能釣魚的理論,正說明了他“釣魚是假,賞魚是真”的淡泊利祿養生觀。正是在眾人千方百計要多釣魚、釣大魚之際,他卻靜觀魚群繞鉤而樂。中醫認為,長時間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天人合一,有利於機體的新陳代謝,特別是有利於改善大腦和中樞神經系統的生態功能。

⊙垂釣雖無餌,但拋鉤觀浮,一覽群魚繞直鉤而過,再抬竿提線另拋,這一起一立、一提一拋,正好使四肢、手腕、脊柱得到了全面的活動與伸展,起到了舒筋活血的作用。而靜觀魚兒繞鉤時則全神貫注、屏氣凝神,兩者一動一靜,動靜結合,是運動平衡的統一。

⊙姜太公在垂釣中還磨煉了自己的毅力和耐性,使他養成了謀大業不求功名利祿的胸懷,從而以豁達、寬容、仁和獲得了健康長壽。

【2.蘇東坡養生之道】

蘇軾,號東坡,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同時又是一個精通養生之道的養生家。他的養生名言——“善養生者,使之能逸能勞”,概括了其養生之道的中心旨趣,深得歷代養生家的推崇。

⊙蘇東坡一生十分坎坷,曾被奸臣誣陷,差點身首異處。出獄後,被貶至黃州等地。後來,朝廷又召其回京,官至禮部尚書。為避新、舊黨之爭,他刻意急流勇退,自請外放杭州,可不久又連遭貶斥和流放,最後一直被貶謫到最偏僻、最不開化的儋州(位於海南島西北部)。一生遭遇到如此多的磨難,蘇東坡卻能隨遇而安,環境再惡劣、條件再艱苦,他也能進行自我心理調適,順應事態的發展。他曾說:“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吾兒。”充分顯露其豁達大度、隨俗沉浮的品性。

⊙蘇東坡的養生之道深得中國傳統養生學之精髓,即動靜相濟。他曾提出一個疑問:為何官宦人家易生病,平民百姓卻身康體安呢?他說:“夫風雨寒露,寒暑之變,此疾之所由生也。”官宦人家平日居深宅大院,出外則車馬相隨,從不進行體力勞動,養之太厚,難以抵御氣候驟變引起的寒熱變化,故易生疾病;而平民百姓,無論寒暑,都要辛勤耕作,這種積年累月的“動”使他們可抵抗寒暑之變,且能祛病延年。

⊙本著這種看法,蘇東坡十分好“動”,尤愛登山活動。他認為,登山大有好處,既可鍛煉腰腿,強身壯體,又可清除雜念,陶冶性情,這叫作:“俯仰山林下,可以養生冶性。”登山為“動”,冶性為“靜”,此即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相濟”。

⊙蘇東坡亦喜田間勞動。在63歲貶至儋州時,他還親自開荒種地,辛勤耕作,曾詠道:“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生動地描繪了一個白髮老者仍不懈努力於田間勞動的動人情景。

⊙蘇東坡還有一種達到心靜的功法,並堅持不懈。他說:每天黎明就起身,面向東或南,盤腿而坐,先叩齒數十次,隨後吐故納新,待氣滿腹,徐徐吐出。然後,用手依次摩擦腳心、臍下、腰脊間和眼面耳項,直至發熱。最後按捏鼻數次,梳髮百餘次。在自己的文章中,他曾對此法大加讚賞:“此法甚效,初不甚覺,但積累百餘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藥,其效百倍。”

⊙關於人生慾望,蘇東坡認為,一個人若在生活上貪欲無度,永不滿足,便會心神耗散,元神失養;若在性慾上不加節制,縱慾無度,便會耗傷精血,油幹燈滅。因此,對於功名利祿,酒色財氣,不可貪欲無節。

⊙他在黃州寓所牆上曾揮毫題寫:“出輿入輦,蹶瘺之機。洞房清官,寒熱之媒。皓齒娥眉,伐性之斧。甘脆肥濃,腐腸之藥。”靜養心志,節欲守神,這也是蘇東坡能夠祛病延年的原因。

【3.晏子長壽之道】

晏子,名嬰,字平仲,萊之夷維(今山東濰坊市高密)人,春秋齊國名相。據專家考證,他活到95歲(前595-前500)。在2500多年前,醫療條件極差,生活水平十分低下的春秋時代,一個政治家能活到如此高齡,實在值得研究學習。晏子一生忙於政事,雖沒有養生長壽方面的論述,但從有關典籍和家鄉人們的傳說中,可窺這位政治家長壽之道的一斑。

⊙一、仁者長壽,和則養生。“仁”是儒家“仁政愛民”的主要學說,也是晏子施政的中心內容。晏子非常推崇管仲的“欲修政以乾時於天下”必須“始於愛民”說。他堅持“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於樂民”。

⊙對內遇有災荒,國家不發糧救災,他就將自家的糧食分給災民救急,然後勸諫君主賑災,深受百姓愛戴。對外則主張與鄰國和平相處,不事撻伐。齊景公要伐魯國,他勸景公“請禮魯以息吾怨,遺其執,以明吾德”,景公“乃不伐魯”。此舉受到許多諸侯國的讚譽。這正是體現了人們常說的“萬人稱譽,多壽病祛”的道理。

⊙二、廉潔無私,心胸坦蕩。晏子輔佐齊國三公,一直勤懇廉潔從政,清白公正做人,主張“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他管理國家秉公無私,親友僚屬求他辦事,合法者辦,不合法者拒。他從不接受禮物,大到賞邑、住房,小到車馬、衣服,都被他辭絕。不僅如此,晏子還時常把自己所享的俸祿送給親戚朋友和窮苦百姓。他善良無私的胸襟和坦蕩寬闊的心地,是長壽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生活簡樸,清心寡欲。晏子生活十分儉樸,吃的是“脫粟之食”“苔菜”,可謂“食菲薄”,用現在的話說是粗茶淡飯、素食當家;穿的是“緇布之衣”;上朝坐的是弊車駑驪;住的是“近市湫隘囂塵,不可以居”的陋仄之室。他不僅如孔子所說的“戒得”,也十分注意“戒色”。景公見晏子妻“老且惡”,欲以愛女嫁之,他堅辭不納。他說:“去老者,為之亂;納少者,為之淫;且夫見色而忘義,處富貴而失倫,謂之逆道。”他說到做到,言行一致。這應是健康長壽的秘訣之一。

⊙四、樂觀豁達,處其自然。晏子虛懷若谷,聞過則喜。他曾辭退了“三年而未嘗弼過”的高糾,主要嫌這個人三年都沒有指出自己的過錯。孔子讚他:“不以己之是,駁人之非,遜辭以避咎,義也夫!”說明了他隨和大度、注重自身修養的品格。晏子生性樂觀,對生死淡然視之。他說人都是要死的,不論仁者、賢者、貪者、不肖者概莫能外,因此從來不“患死”、不“哀死”,把生老死死看作自然規律。不像有的王公貴冑祈求長生之術,求神靈保佑不死。他始終保持樂觀大度,身心健康,延年益壽。

【4.王夫之養生經】

清代大思想家王夫之先生“六然”養心訣,恰是擁有快樂的秘訣。

⊙一、“自處超然”。自處時超逸灑脫。這是人生的一種至高境界。

⊙自處難,難在抵不住孤獨;超然更難,難在不會享受孤獨。要能夠消除寂寞,享受孤獨,關鍵就是你必須欣賞自己,能夠和自己快樂地和平相處。只有學會享受孤獨,才能真正在自處中始終保持積極健康的心態,讓心靈充分舒展,做到超逸灑脫,樂由心生。

⊙二、“處人藹然”。待人和氣、和善、和藹,讓人感到可親可近。這是發自內心的一種人品、氣質,是保持良好人際關係的一種基本準則。

⊙儘管簡單,但並非人人都能做到。現實生活中,有人總是盛氣凌人,心高氣傲,讓人難以接近;也有人總是冷漠無情,心灰臉寒,讓人無法接受。只有心存善良、心平氣和、心胸寬闊之人,方能做到藹然處人、坦誠待人、平易近人。

⊙三、“無事澄然”。沒事做時,心中與有事做時不僅一樣踏實,而且更加清靜怡然。這是修身養性的一條基本途徑。卡耐基先生說:“為了工作而工作,對我們是有害的,會使我們變得不健全,無法享受美好的人生。”整日忙忙碌碌,生活很充實,但也不乏疲憊;無事可做,卻是一種極好的身心調整過程與休閒方式。坦然地面對無事的生活,在有風或無風的日子裡,做到不急不躁,不氣不餒,不杞人憂天,更不惹是生非,就能始終堅守寧靜安然、清朗明淨的心靈陣地。

⊙四、“處事斷然”。處理事情幹練利索,果斷堅決,當斷則斷,不優柔寡斷,不拖泥帶水。這是一個人良好心態的具體體現,斷然處事的風格,源自一個人良好的心態和氣質;而處事斷然,又有利於人們始終保持富有激情和樂觀向上的生存心態。

⊙五、“得意淡然”。當生活、事業、愛情等方面取得成功或收穫時,也就是春風得意、心想事成時,不要忘乎所以.不要太高興,要把這一切看得淡一些,不做功利主義的奴隸。這是一個人最難能可貴的人品修養。要做到得意淡然,必須學會滿足,只有知足才能常樂。

⊙六、“失意泰然”。當你遇到挫折或失敗時,仍然保持敗不餒、氣不洩的平和心態和大將風度。這是完美人生的絕妙之筆。要做到失意泰然,必須心胸寬廣,豁達大度,能放得開、拋得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不懈的努力,迎接否極泰來的時刻。

⊙王夫之的“六然”養心訣,歸根結底就是“一然”,那就是回歸“自然”。保持平常人的心態,努力把握好生命中的每一刻,全身心地投入每一件事情中,深刻地體會生活中的各種感受,你就會有發自內心的快樂。

【5.白居易養生之道】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當時的醫學水平和衛生條件下,競享有75歲的高壽是極不容易的,故後人稱白居易為修性養生的楷模。(yipinjuzi.com整理)

⊙白居易生逢亂世,命運坎坷。青年時代,因家境貧困而長期流浪。

⊙步入仕途後,又因得罪權貴而數度遭貶,以致年方四十就發白齒落,未老先衰。但是他充滿樂觀進取的精神,始終保持淡泊名利與知足常樂的良好心態,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欣賞到許多關於保健養生的經驗,其中不乏可資參考、借鑒的精警之言,讀來饒有興味。

⊙衰老是生物的自然規律,誰也不能例外,老年病接踵而來,視力下降,這對一位詩人來說,該是多麼痛苦的事。可是白居易面對現實,設法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靜心修養,以獲取精神上的補償。他在《眼暗》一詩中寫道:“……夜昏乍似燈將滅,朝暗長疑鏡未磨。千藥萬藥治不得,唯應閉目學頭陀。”這是何等豁達的心胸,一般人是難以做到的,人往住在逆境中難以解脫自己,精神上的折磨對人摧殘最大,白居易善於讓自己的思維從困境中走出來,同樣充滿樂觀進取的精神。

⊙白居易能用哲學的觀念去認識老年,分析老年,正確地對待老年,他認為人生是個很自然的過程,不要為生生死死所羈絆,應坦然處之。

⊙他在《逸老》一詩中寫道:“白日浸浸下,青天高浩浩。人生在其中,適時即為好。”他的觀點是自然規律應該自覺順應。他還將一生中的少壯與衰老,比作一天中的勞與逸,人累了就必須休息,把休息也當成一種享受,衰老既然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順應自然規律、注意保養才是,正如他在詩中寫的“勞我以少壯,息我以衰老”“順之多吉壽,違之多兇天”。

⊙白居易的精神養生法給世人許多啟迪。人的精神狀態與健康關係極大,知足則樂,不知足則不能全生,並且招致疾患災禍,這種觀念毋庸置疑。他被貶杭州後,雖然失意於官場,卻寄情於山水,投身於大自然的懷抱,並輕鬆吟出“湛湛玉泉色,悠悠浮雲身。閒心對定水,清靜兩無塵。手把青筇杖,頭戴白綸巾。興盡下山去,知我是何人”的千古絕唱。

⊙在那湛藍清澈的山水之間,他的心就像是悠然飄浮的白雲,閒情雅興之中,看著晶瑩碧純的泉水,自己也覺得心靜如水、超然脫俗了。詩人陶醉在這迷人的景色中是多麼怡然自得,詩人保持著這種富有朝氣的生活方式,足以垂範後世。

【6.葉天士養生之道】

清代名醫葉天士對防治衰老和治療老年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他所著的《臨證指南醫案》中,記載了老年病案300餘例,可以說葉天士又是一位老年醫學專家。葉天士養生防老的“頤養功夫”主要有以下幾點:一、節飲食。他常常對人們講:“老年飲食當薄味靜調”,“力戒酒肉厚味”。因為“飲酒聚濕,太陰脾陽受傷”。痰濕堆積體內,人就變成個大胖子,所以說“胖人多痰”。肥胖人最容易患“痰火”“中風”一類疾病。他還主張“戒菸”,認為“吸煙上熱助壅”,容易引起老年咳嗽、氣喘之病。

⊙二、適寒濕。葉天士發現每當氣候變化的時候,就診的老年人就多了起來,深感《內經》五運六氣所論述的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很有道理,於是他告訴人們:“順天之氣,是老年調理之法。”時時提醒要“加意於寒暄保攝”,而且不要等到氣候變化之時,須在氣候變化之前就“預宜特護”。特別對於“暴熱暴寒”的天氣,更要注意。

⊙三、戒嗔怒。葉天士在臨床上看到很多病是由“內傷七情”的精神因素引起的,或是由於憂鬱、嗔怒加重了病情。所以,他遇到這類病人,總是規勸“務宜怡悅開懷”“戒嗔怒”,並明確指出“藥物不能令其歡悅”,“唯怡悅開爽”,病才容易痊癒。即使是無病的老人,也強調“有年最宜開懷”。

⊙四、防勞累。在葉天士醫案中,“勞倦內傷”的病例佔有相當比重。他親眼看到“老年積勞內傷”而成噎膈症(食道癌)的;也看到勞累過度而吐血的。因而主張“節勞”。節勞,就是防止過度勞累,正如《內經》所說“形勞而不倦”。古人創造的防老保健延年益壽的體操、拳術,如五禽戲、太極拳等等,動而不疲、勞而不倦的鍛煉方法對老人是很適宜的。

【7.呂洞賓養生之道】

傳說中的八仙之一呂洞賓,名岩,字洞賓,號純陽子,唐代河中府(今山西永濟人)。呂洞賓兩次考進士不第,後遇到鍾離權(道教高人,八仙之一)授予丹道,是道家內丹功的奠基人。

⊙他寫過多篇養生詩,《全唐詩》中載有呂岩詩五卷。這些養生詩文字通俗、易於理解,且有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今山西芮城的永樂宮,就是元代人給他建造的大純陽萬壽官。其養生思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修心養生。“有人問我修行法,只種心田養此身!”種心田即加強思想修養,養德才能養生。一個思想境界高尚的人,不動邪念、歪念,不做惡事、壞事,精神上是坦然的,心胸也是舒暢的。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健康十項標準,包括體魄健全、心理健全和良好的處世態度三大方面。當代人養生只注重軀體健康,而忽視了心理健康。其實心因性養生比身因性養生更有重要意義。“種好心田便是人生福田”,古代的養生家注意從思想、精神、意識上人手,十分確切。

⊙我國著名的醫學家曾昭耆教授在《善待生命》一書中說:“當前導致疾病發生的諸因素中,心理行為因素已居主要地位!”可見心情的作用,呂洞賓在養生詩中首先注意到了這一點。

⊙二、強調自身。“忠孝義慈行方便,不需求我自然真。”養生是一門實踐性科學,是一門體行性學問。假如只停留於“口頭”的層次上,是收不到效果的,呂洞賓強調努力實踐才能強身,是針對人類普遍存在的“懶”性開出的好處方。

⊙三、修煉自身。唐代是我國古典詩歌的高峰,也是養生詩詞的豐產期。詩家群星燦爛,養生界高人輩出。道家出現了兩位高峰人物:鍾離權和呂洞賓。他們一反外丹派的神秘色彩,首創性命雙修。呂洞賓提出“我命由我不由天”“養氣忘言守,降心為不為”等內丹修煉的精義。反對乞神弄鬼、算命占卦的迷信活動,反對“閉門引氣”“頭上安頭”的一類旁門左道,強調修煉自身的精、氣、神等,是有進步意義的。呂洞賓的這些理論和實踐是科學的,在中國傳統養生理論和養生方法上,都有重大的貢獻。

【8.朱震亨養生觀】

朱震亨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是著名的醫生,卻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養生家。他不但在疾病治療上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開創了“滋陰學派”,留給後人許多寶貴的醫學著作及養生學著作。他還親身實踐自己的養生理論,一生布衣素食。史書記載,他七十歲時依然“神茂色澤”,精力充沛。

⊙現在世人有一種誤解,認為醫生都是養生家,或者研究養生學的都是養生家。其實養生家不僅要懂一些醫學、養生學知識,更應是一個實踐家,是知行統一的長壽者。朱震亨是一名好醫生,同時又是一名養生家。他把臨床的病因加以總結,認為“六鬱”是致病的重要原因,發現人常常“陽有餘而陰不足”。這就導致人在中老年時體內陰精明顯不足,不能和體內陽氕配合來維持相對平衡狀態。人體陽氣相對亢盛,就會產生內熱。這時人體各個器官的功能下降,無力降熱,人體難以維持平衡,可能出現各種疾病。所以,他認為好酒膩肉、燒烤煨炒、辛辣燥熱和香甜黏滑食品等都是老年人慎食之物;主張中老年人要動靜結合,“動皆中節”。他說,人生“動易靜難”,而“靜”則有利於保養陰氣,有利於滋陰。雖然他用陰陽學說闡釋中老年養生,聽起來有些“玄”,但和今天西方醫學中對老年人生理及保健的認識是一致的,至今仍是指導中老年人養生的圭臬。

⊙他在治療母親和師傅的疾病過程中,不僅深刻地認識到病理的複雜和治病的艱難,而且更認識到養生的重要性。這促使他在老年時集中精力於養生學的研究和實踐。彌留之際,他把跟他學醫的侄兒叫到床前誨之日“醫學亦難矣,汝謹識之”,然後“端坐而逝”,表現了作為養生家的從容和作為醫生的謹慎。

【9.劉完素養生之道】

劉完素是“金元四大家”之首。儒之門戶分於宋,醫之門戶分於金元,劉完素是金元醫之分門戶的標誌性人物。他獨創了中醫“寒涼派”。他的醫道在當時就獲得好評,死後更是被看成神醫,建廟塑像,香火不斷。

⊙他不僅醫人,也醫己。他不斷自我修煉,借鑒古代和當時的養生思想進行自我實踐。他的許多養生思想和實踐至今對我們有很深的啟迪意義。他認為,“修短壽夭,皆自人為”,人的壽命長短是由自己決定的。而決定生命長短的是“精氣”,所以,精要“專嗇”,“氣”要“專氣抱一”。他特別重視氣的修煉,認為“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元也”,“形以氣充,氣耗則病”。

⊙“專氣抱一”本是道家鼻祖老子的思想,劉完素的貢獻是把這個思想醫學化,在總結自己多年行醫實踐的基礎上賦予新的養生意義。他並沒有把“氣”神秘化、玄奧化。“氣”在中醫中的不同語言環境中雖有不同的指向,但劉完素這裡的“氣”無疑包括了生命的全部功能和狀況,因此他的“專氣”養生體現的是一種整體養生觀。他認為“專氣”就要“抱一”。“抱一”就是要按人的本性生存,去除後天加上去的東西,“天然去雕飾”。金彥宗認為他“淳素”,賜號“高尚先生”,曾三次徵聘,他堅辭不就。由此可見劉完素“抱一”“守拙”功夫之深。

⊙“陰虛陽亢”是“寒涼派”的立論基礎,也是他的養生思想出發點。

⊙人生在世,“陽氣”容易亢奮,“陰氣”自然衰弱,因此要“抱朴守拙”,以滋陰降燥。縱觀劉完素一生,他對自己的養生思想的實踐是成功的,說明他的養生思想是行之有效的。

【10.葛洪評養生】

養生離不開環境。環境不但有自然環境,還有社會環境。有的時期,社會環境可能起決定性的作用。葛洪生活的西晉末年和東晉初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動盪、最黑暗的時期,晉朝被史學家稱為最失敗的封建王朝。葛洪的養生思想和養生實踐就是在這失敗的王朝環境中產生的。它既適應了這個環境,又吸收了中國歷史上儒、道兩家的傳統養生思想。葛洪比較好地解決了自己做事和養生的關係。他認為人生當以“修仙”為主,但又不廢外用世事,所謂“仙聖兩全”。他說:“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他主張“神仙養生為內,儒術應世為外”。他比較了儒、道兩家的思想後認為道家更適合養生,儒家更適合“應世”。這種“內道外儒”的主張,雖然是魏晉士大夫普遍的安身立命的人生價值觀,但葛洪為這種價值觀抹上了個人色彩。葛洪雖是江南士族出身,但在13歲時已經家道中落,後又被捲入當時的政治軍事鬥爭漩渦。他先是人世做官,後又“絕棄世務,銳意於松喬之道,服食養生,修習玄靜”。所以,在權衡“養生”和“應世”時,他的天平往往倒向“養生”而不是“應世”。這是他在當時社會環境中做出的自己的人生選擇。可以說,他的“應世”,只是為“養生”開闢一個適宜的社會環境而已,可以讓其更好地完成“內寶養生之道”,成全他的煉丹大業,完成《抱朴子》 《肘後備急方》等著作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養生&健康 的頭像
    養生&健康

    養生健康的世界Health 🌍💫

    養生&健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