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管子論養生】

管子(?一公元前645),名夷吾,字仲,潁上(今屬安徽)人,春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管仲及管仲學派的著述總集——《管子》,共86篇,今存76篇,內容廣泛,涉及政治、經濟、天文、地理等諸多方面,在“內業”“心術”“白心”等篇目中,可窺見管子的主要養生思想。

⊙一、“平正”益壽。管子主張“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憂患。是故止怒莫若詩,去憂莫若樂,節樂莫若禮”。所謂“平正”,一是指性情平和端正,喜怒憂思可通過詩、樂、禮等來調節。二是指平時言行不能過分,應受一定的“理…'法”約束。如管子指出:“心也者,智之舍也,故日宮潔之者,去好過也”;“言不得過實,實不得延名”;“慾不過其情”,“以物為法” ,“緣理而動”,這樣就能“平正擅胸,論治在心,此以長壽”。

⊙二、用腦防衰。道家將“無思無欲”視為養生延年之術。管子則提出“老則長慮”的主張,認為若“老不長慮”,大腦因不常用而偏廢,反而會促成衰老死亡。這一觀點,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如南北朝時顏之推主張學習“至老不倦”;清代曹慈山提出“學不因老而廢”。“常用腦,可防老”,現代科學已進一步證實了善於用腦與健康長壽的關係。

⊙三、飲食有節。管子闡明飲食是產生精神和智慧的物質基礎,提倡“節飲食”“薄滋味”的養生理論。他指出“飽則疾動,飢則廣思”,認為飲食不節,則百病叢生。飲食“充、攝”太過,即暴飲暴食,可導致“傷形”,甚則骨枯而血脈淤阻、閉塞,產生傷身害命的不良後果。

⊙四、講“心術”,命長久。管子不僅主張“老則長慮”,還詳細地探究過“心術”,對“心”的生理功能做了十分精彩的論述。他認為“心”處君位,支配“九竅”;心為“智舍”,主“思”,有主宰全身的作用。這些認識,與現代對大腦功能的認識十分一致。在此基礎上,管子還提出了“虛心”“安心”等養心術。指出虛能應物,有利於思,思則多智,即所謂“思然後知”也。心安則身安,生命之源泉才可以長流不竭。

⊙同時,“安心”無利心,才有益於思維。當然,思維也不能違反客觀規律,超越客觀條件。這樣,才能使精氣內聚,泉源不竭,四肢堅固,體健壽延。可見,管子所論的“心術”與養生關係相當密切,正如他所說的:“既知行情,乃知養生……無遷無衍,命乃長久。'管子還研究過憂、悲、喜、怒和修身養性的關係。他認為,“憂則失紀,怒則失端”。積憂則神傷,憤怒則神散。悲喜過多,適得其反。

⊙他特別強調要慎怒,認為“怒”對身心傷害甚大,主張人的一生,應以歡樂為主,並對一切事情保持冷靜的頭腦。“心能執靜,道將自定”。

⊙照此養生,則有利於健康長壽。

【12.華佗言養生】

我國東漢後期有一位著名的醫藥學家華佗,他在各地行醫,為人們解除病患,深受人們愛戴,被人們稱為“神醫”。

⊙公元198年,華佗年事已高。但是,他的身體非常健康,眼不花,耳不聾,思維敏捷,行動靈巧,看上去和青壯年差不多。有一天,他的一個學生吳普來拜訪他。吳普見華佗身體格外健壯,就問道:“老師,您年事已很高,怎麼身體還能這樣強健呢?我看見許多和您同歲的人,還有很多比您小的人,都走不動了,耳聾眼花糊塗了。您卻這樣健康,有什麼妙法兒呢?”

⊙華佗很高興,興致勃勃地向學生傳授健身經驗。他說:“健身,首先在一個'動'字上。人的身體在於不停地活動,越動越靈,越動越強,不動則散,散而則敗。人體只要不停地動,吃進的養分就能被身體各部分吸收,血脈也能暢通無阻,能夠預防各種疾病。把人比作門軸,門軸經常轉動,越轉越靈活。若不轉動,門軸就會腐爛,生蟲子。”吳普聽著,連連稱讚講得有理。華佗又接著說:“明白了'動'字的道理,不會動也不行。我的動有五個要素,我叫它五禽戲,就是虎、鹿、熊、猿、鳥。”吳普聽不懂。華佗說道:“咱們去門外,我一邊說一邊給你示範,你就懂了。”於是,華佗把吳普帶到門外,一邊示範,一邊道:“虎,取之猛也,甩臂,踢腿,要有勁。鹿,取之巧也,手腳行動要靈活輕巧。

⊙熊,取之懶也,動手,動腳,轉身都要緩而沉。猿,取之躍也,要做攀登運動、跳躍運動,活動全身。鳥,取之飛也,要練習輕功,手臂、腿腳都能輕飄而動。”教完動作,華佗又把吳普帶回房中,意味深長地說:“不少人都向我求教過健身法,我從不保守,都盡心傳授了,可是很少有人辦到。為什麼呢?不是道理沒聽懂,也不是五禽戲動作沒學會,都是由於沒有持之以恆。一切學問懂得了,會用了,不堅持去做,和不懂是一個樣啊。”吳普說道:“老師,您放心吧,我這個學生不是言而不行,只要從您這裡學下東西,就一定去做。”華佗很滿意,特意把吳普留下,吃了一頓飯,才讓吳普離開。

⊙吳普回到家中,牢記著華佗的教導。他每日聞雞而起,一個一個練習五禽戲的動作,練熟之後,又下定決心:早不練功不著衣,晚不練功不上床,午不練功不進食。他怕自己辦不到,專門請妻子做監督人,妻子若發現他違章,就按章懲罰。因而,在妻子的監督下,不論風天雨天,酷暑寒冬,吳普都把五禽戲健身法堅持下來了。

⊙由於吳普堅持五禽戲健身法,他的身體越來越健康。後來,他年事很高,還能去各地行醫,為人治病。直到活到百歲高齡時,他仍然耳聰目明,牙齒堅固,沒有其他疾病。

【13.袁黃談養生】

袁黃,字坤儀,號了凡,明萬曆進士,著名養生學家。其人博學,對天文、數學、水利、醫藥、養生等,多所涉獵。他著述頗豐,《攝生三要》是其養生學專著。他提出聚精、養氣、存神是攝生之三大綱要。其淵源似合乎道家的精、氣、神,但他是從醫學觀點進行解釋的,而不是一般道家所講的玄學。《攝生三要》有理論,有方法,也有他自己實踐的體會。所以該書不失為具有特色的養生學專著。攝生三大綱要為:一、聚精。袁黃指出:“元精在體,猶木之有脂,神倚之如魚得水,氣依之如霧覆淵。十六而真精滿,五臟充實,始能生子。然此精既洩之後,則真體已虧,元形已鑿,惟借飲食滋養精血。不知持滿,不知保嗇,所生有限,所耗無窮,未至中年,五臟衰盡,百脈俱枯矣。是以養生務實其精。”袁黃還提出了較全面的聚精之道:“一日寡欲,二日節勞,三日息怒,四日戒酒,五日慎味。”並一一講了醫學道理。最後指出了煉精的方法:“煉之訣,須半夜子時,即披衣起坐,兩手搓熱,以一手將外腎兜住,以一手掩臍而凝神於內腎,久久習之而精旺矣。”

⊙二、養氣。袁黃在《攝生三要》中認為:“人在氣中,如魚在水中。”

⊙意為氣是人不可須臾離開的。但是“氣欲柔不欲強,欲順不欲逆,欲定不欲亂,欲聚不欲散”,即氣柔、順、定、聚對人體有利,若強、逆、亂、散就會帶來危害。他指出怒嗔使人氣強而逆,多食肥膩之物亦會氣強,多思氣亂,多言氣散,皆當深戒!從而提出了養氣的具體方法:“養氣者,行欲徐而穩,立欲定而恭,坐欲端而直,聲欲低而和。種種施為,須端詳閒泰,當於動中習存,應中習定,使此身常在太和元氣中。”

⊙三、存神。袁黃在闡述精、氣、神三者的關係時說:“聚精在於養氣,養氣在於存神。神之於氣,猶母之於子。故神凝則氣聚,神散則氣消。”說明“神”對精和氣有支配作用,所以存神十分重要。如何才能存神呢?袁黃認為:“道宗觀妙、觀竅,總是聚念之方,非存神之道。”

⊙他一一分析了當時那些集中意念的練功方法之利弊,強調似守非守,一念不起,以和為準,才是存神的絕妙功夫。

【14.乾隆養生之道】

乾隆皇帝在位60年,享年89歲,是中國歷史上長壽皇帝之一。據說乾隆皇帝暮年身康體健,一生未用眼鏡,去世前兩年還能外出狩獵,臨終前不久尚能讀書寫字。這一切固然跟他的先天禀賦有很大關係,但良好的養生方法也是他健康長壽的重要因素。他的養生之道為:一、賦詩作畫品茗唱歌;乾隆皇帝喜歡賦詩,而且每天必作數首。

⊙他常把寫好的詩傳給有一定文學素養的官員們評閱。遇到引用典故之處,他會讓官員們作出解釋。如果官員們當時解釋不出來,可以將詩文帶回各自的府中繼續研究,對於那些始終也沒能找到正確答案的官員,乾隆皇帝也不加責怪。通過賦詩,鍛煉了腦力,抒發了情懷。現代研究表明,人體大腦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只要對大腦不斷地輸入信息,腦細胞就可以不斷發育,腦功能就可以不斷地得到加強,從而延緩大腦的衰老。

⊙乾隆皇帝閒暇時喜歡習書作畫以加強自身修養。習書作畫可以陶冶性情,對心理是一種良好的調節。同時,運筆過程中需要指力、腕力、臂力的綜合協調,需要思想意念的高度集中。這樣,不僅達到養性的目的,同時還鍛煉了體力。

⊙品茶也是乾隆皇帝的所愛。研究表明,飲茶可以降低血脂,清熱醒神,消除肌體的疲勞狀態。乾隆皇帝常與能詩善文的大臣一起品茗觀戲,賦詩聯句,真可謂樂在其中!此外,他對音律也很感興趣,而且自己能使用樂器。在每年的祭祀日子裡,乾隆皇帝常自擊鼓板,吟唱《訪賢曲》。通過歌唱,抒發了感情,陶冶了情操,對養生也很有幫助。

⊙二、彎弓習武四方巡遊。乾隆皇帝健康長壽,和其喜歡彎弓習武等運動有著密切的關係。適度運動使人氣血通暢,血流加快,臟腑調和,筋骨壯實,體質得以增強。據說乾隆皇帝夏天接見武官後,經常與他們比武射箭,秋天出塞時也是如此。作為一種娛樂活動,射箭使人心情舒暢,精神煥發,心態得到了良好的調整。

⊙除射箭外,乾隆皇帝還喜歡打獵。打獵時,行走在大自然中,呼吸著新鮮空氣,人體吸氧量明顯增加。同時,優美的自然環境,使人心胸開闊,情懷舒暢,對身心大有裨益。

⊙乾隆皇帝一生六次巡游江南,五次西巡五台山,三次東巡泰山。

⊙每次巡遊時間長短不一,多在數月之間。在輕鬆的遊覽過程中,他不僅領略了大自然的風光,而且還開闊了眼界,鍛煉了意志,增強了體力,對身體益處無窮。

⊙乾隆皇帝在位期間,始終保持著早起的習慣。正如史書所載:“上每時起必須卯刻,若在長夏時天已向明,至冬月才五更盡也。”良好的起居習慣對乾隆皇帝的身體健康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三、服用藥餌補養延年。乾隆皇帝常服的補益增壽方藥有6種以上,其中最主要的當屬龜齡集和松齡太平春酒。龜齡集以龜齡作方名,取龜鶴長壽之意。乾隆皇帝十分關心龜齡集的有關情況,他常問總管:“藥房的龜齡集還有多少?”而且每次對製備龜齡集的處方和相關事宜均親自過問。至於松齡太平春酒則是乾隆皇帝十分喜歡飲用的一種補益藥酒,該酒具有益氣健脾、養血活絡的功效。

⊙乾隆皇帝曾把他的長壽秘訣歸納為16個字,即“吐納肺腑、活動筋骨,十常四勿,適時進補”。所謂“十常四勿”,即“齒常叩,津常咽、耳常彈、鼻常按,睛常運,面常搓,足常摩,腹常揉,肢常伸,肛常提;食勿言,臥勿語,飲勿醉,色勿迷”。由於有合理的養生方法,而且能夠堅持如一,所以直到暮年,乾隆皇帝仍能身康體健。難怪當年英國大使馬嘎爾尼在日記中寫道:“觀其風神,年雖八十三歲,望之如六十許人,精神矍鑠,可以凌駕少年。”

【15.阮籍音樂養生】

音樂用於養生防疾,不僅是傳統醫家甚為重視的一種手段,而且在歷史上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對此也十分推崇。晉代的阮籍在《樂論》中說:“天下無樂,而欲陰陽調和,災害不生,亦已難矣。樂者,使人精神平和、哀氣不入。”他認為音樂是使人精神平和、身體健康的重要保證。

⊙音樂療法將“樂與人和”“天人合一”作為理想境界,通過音樂中和雅正的五音六律,促進人體陰陽平衡、氣血調和、臟腑功能旺盛、情志舒暢、心情愉悅。

⊙在傳統養生學和傳統醫學中,音樂、自然與人體是相互協調的,這就是“樂與人和”。音樂之所以能夠養生、療疾,就在於它將人體的陰陽兩方面相互協調並與宇宙自然的陰陽變化相統一。優美旋律釋放出的信息.可以轉化成物質力量而達到調和人體的功效。音樂可以調理臟腑的功能狀態,即音樂與臟腑相和。音樂是一種綜合信息,不同的樂音、節奏、速度、力度,不同頻率的音樂,隨著音響的振動傳輸到機體中去,使臟腑機能趨於自然、協調。音樂兼有養身養性之功。荀子在《樂論》中說:“故樂行而志清,禮修而行成,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美善相樂。”

⊙傳統音樂講究清、靜、澹、遠的意境,與傳統醫學提倡順應自然、恬淡虛無的法則如出一轍。這種思想並不是遠離社會“超塵脫世”,而是一種通過施樂使人的性情歸於安和、安寧,達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音樂可以通過節制法、疏泄法、移情法、以情制情法等多種方法來調暢情志。

【16.丘為養生之道】

丘為,唐朝天寶初年進士及第,官至太子右庶子,其詩長於五言,多寫田園風物,從他的詩作可看出為人處世之道。

⊙一、為家。《唐詩紀事》載:“為奉母至孝。常有靈芝生堂下……

⊙時年八十餘,而母無恙。”俗話說:“家有一老,猶如一寶。”丘家有耄耋之年的母親,更是令人欽羨。《泛若耶溪》中說:“短褐衣妻兒,餘糧及雞犬。日暮鳥雀稀,稚子呼牛歸。”可見他們雖無錦衣玉食,但全家人誠實勞作,也其樂融融。丘為在他的雜言詩句中也表現出兄弟手足之情,真摯感人:“去去未知遠,依依甚初別……莫漫憶柴扉,駟馬高車朝紫微。”(《冬至下寄舍弟時應賦入京》)二、處友。唐朝以詩取仕,是科舉制度大行其道的時代。詩曰:“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丘為未能免俗。但當他落第失意時,詩人王維即時賦詩:“憐君不得意,況復柳條新……知爾不能薦,羞稱獻納臣。”(《送丘為落第歸江東》)折柳送別,慰藉殷殷。當丘為得意赴京上任時,又有詩人摯友劉長卿贈詩道:“帝鄉何處是,岐路空垂泣……潮歸人不歸,獨向回塘立。”(《送為赴上都》)當他在帝都門下省盡興賞花時,又有友人以《左掖梨花》之題與之唱和。王維詩曰:“閒灑階邊草,輕隨箔外風。黃鶯弄不足,飛人未央宮。”皇甫冉詩云:“巧解迎人笑,偏能亂蝶飛。春風時人戶,幾片落朝衣。”丘為和詩:“冷艷全欺雪,餘香乍入衣。春風且莫定,吹向玉階飛。”像梨花冷艷如雪,也只能不由自主地在玉階上來來去去。丘為的這首五言絕句被編人蒙學讀本《千家詩》廣為傳誦。

⊙三、還鄉。史載,丘為不當官了,告老還鄉。縣令聞之,則來拜謁。

⊙丘為竟等候門前,對同來的里胥諸吏也禮數周到,毫不擺過去京官的架子。此後路過縣衙也是下馬趨步而行,真正做到能官能民、能上能下。他在《尋西山隱者不遇》詩中的幾句表現了遇事不強求的良好心態:“雖無賓主意,頗得清淨理。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此詩也因編人《唐詩三百首》而廣為流傳。平素飲食起居,他也很隨意:“終年不向郭,過午始梳頭。嘗亦愛杯酒,得無相獻酬。”

【17.翁同穌跪拜健身】

翁同穌是光緒皇帝的老師,官至大學士,可能因為暗中支持光緒皇帝維新變法,而被慈禧太后放逐歸里,閉門養晦。他每夜臨睡前必定在臥室內三跪九叩頭5次。這個運動方法傳自他的會試座師大學士全慶,全慶每天起跪40次,磕頭120次,翁同穌的運動量不及他的老師,然而他能持之以恆,收到了顯著的效果。他老年身體康健,少有疾病,活到了75歲,全慶則享年82歲,他倆在當時都是少有的高齡者。

⊙“跪拜磕頭法”在宋代,已經有人實行。據宋代大詩人陸游的《老學庵筆記》記載:張延老,名琪,唐安江原人,年七十餘,步趨起拜甚健,自言夙興必拜數十。

⊙老年人氣血多滯,借磕頭起跪來活動,跪拜時肢體屈伸,氣血流暢,可以有效地活動肢體,增強肌肉、關節和骨骼的運動機能。同時低頭仰首,對頭部和頸椎也有保健作用。這確實是一種非常適合於老年人的簡便易行的健身方法。

⊙老年人適當地做些肢體運動,有助於增強體質,是養生益壽的一個重要方法。由於老年人體質和生活條件不同,運動方法可以因人因地制宜,不必拘於一格。運動方法多種多樣,而最為奇特的莫過於翁同穌的“跪拜磕頭法”了。

【18.紀曉嵐幽默養生】

紀曉嵐(1724-1805),直隸河間府(今河北獻縣)人,清代著名的大才子,曾任《四庫全書》總纂官,能詩善文,學識淵博,才思敏捷,幽默詼諧,出口成聯,被稱為“對聯大王”“一代文宗”。紀曉嵐一生的精力幾乎都傾注在《四庫全書》的整理、校訂上,自己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現代人提倡要多食蔬菜,少吃肉,茶味甘苦,性微寒,有消食下氣、除煩去膩、解毒利尿的功效,常飲茶可幫助消化,又可防止食肉引起的積滯及肉中膽固醇在體內沉積所引起的心腦血管疾病。

⊙紀曉嵐十分幽默,這也是他長壽的重要因素之一。他常能語驚四座,被戲弄之人常常會在捧腹、噴飯之後,仍不得不為其機智和才華而折服。紀曉嵐愛笑,常常是別人未見有什麼可笑之事,他卻笑得不亦樂乎,甚至大笑不止,非得家人提醒甚至阻止才能停,往往弄得別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以。

⊙紀曉嵐是我國歷史上的一位傳奇人物,歷經兩朝,位居高官。他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價值觀。從他書寫的“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的條幅中可以看出他淡泊名利、不計榮辱的高尚品質。他待人隨和,處事妙趣橫生,這一切都是使他能夠保持良好的心態而得以長壽的秘訣。

⊙我們常說豁達樂觀、幽默風趣是一種積極而健康的品質,是一種長生不老藥,擁有這種品性可使人思想常新,精神愉悅,胸襟開闊,很少計較個人得失,並把自己的一切服從於社會,服從於事業的發展,服從於自己崇高的精神追求。它具有無形的感染力和親和力,能迅速消除距離,化解矛盾,減少分歧。消除尷尬,打破隔閡。當今社會如果人人都能擁有這一品性,那麼,整個社會就會更加融洽和諧,在這樣的氛圍下,人的身心都會愉悅健康,長壽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19.曹廷棟順應自然養生】

曹廷棟,清代養生學家,著有《老老恆言》一書,主張寓養生長壽於日常起居瑣事之中,自成一家之言,並身體力行,壽過九旬。

⊙曹氏主張養生順應自然,順應日常生活習慣,告誡老年人如何慎起居,調攝飲食,從日常的瑣事中尋找身心健康的樂趣以頤養天年,並開導老年人要知足常樂,善於自我修養,自我解脫;在養生方面重視調攝脾胃,注重飲食調養,極力推崇食粥,認為“粥能益人,老人尤宜”。

⊙《老老恆言》專列食粥一卷,詳述食粥煮法、宜忌和常用藥粥一百方。

⊙20.龔廷賢養生之道龔廷賢,明代太醫院官吏,有著豐富的醫學理論和實踐經驗,特別對老年人的攝護治療有獨到見解,認為衰老多責脾腎,著有《萬病回春》《壽也保元》等書。書中有專論老年人攝養的“老人論”,有探討衰老機理的“衰老論”,對研究老年病診治和抗衰老有很高的價值。

⊙龔氏重視腎精對衰老的影響,強調攝護腎精的重要性,指出早婚的危害,提出節欲保精是抗衰老的一個重要環節。

⊙龔氏在論述抗衰老時,還十分強調脾胃的作用以及飲食與脾胃功能的關係。他認為年老之人如不注意調攝脾胃,不僅會損傷元氣,還可造成“筋脈橫解,氣乃暴逆,榮衛不和,氣血凝滯”。因而,他主張導引、按摩,以通雍滯,補中有通,很有實用價值。他在《壽世保元》中蒐集了大量延年益壽的秘方,並將其中重要的編成口訣,流傳頗廣。如八仙長壽丸、五仁斑龍膠、延壽丹,都具有良好的抗衰老作用。

⊙龔氏還認為,單純的依賴補藥以延天年“如同油盡添油,燈焰高而速滅”。因此,他特別強調老年人要做日常生活的調理,只要經常注意調攝養性,也可達到延緩衰老的目的。

⊙龔氏在閱讀大量宮廷醫籍後,結合自己做太醫的實踐,總結出一套完整的攝生方法並編成了養生歌謠:“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欲勿勞心。食惟半飽無兼味,酒至三分莫過頻。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含樂意莫生嗔。炎涼變詐都休問,任我逍遙過百春。”這些養生防病的經驗總結,言簡意賅,科學實用。其中“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欲”,“食惟半飽”等已被近代實驗研究證實確有養生、抗衰老的作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養生&健康 的頭像
    養生&健康

    養生健康的世界Health 🌍💫

    養生&健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